子课题四:幼儿全阅读中积极共育模式评价研究
阶段研究小结
2024~2025学年第二学期 子课题四 朱晓丹
一、研究背景与目标概述
本课题作为太仓市级课题(编号:L2024066),聚焦幼儿全阅读场景下积极共育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,旨在通过科学的评价维度与工具设计,量化分析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阅读能力、亲子互动质量及家园协作效能的提升路径。研究以 PERMA 模型(积极情绪、投入、关系、意义、成就)为理论基础,试图构建一套贴合幼儿发展特点、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,为幼儿园全阅读教育与家园共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实践依据。
二、研究阶段与实施过程
㈠启动筹备阶段(2-3 月):理论奠基与框架搭建
开题与分工
2月召开子课题启动会议,组织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开题报告,围绕评价研究核心任务(评价维度、指标设计、数据收集路径)进行任务拆解,明确各成员在文献研究、理论分析、工具开发等环节的职责。同步制定《子课题四研究计划表》与《月度任务推进表》,确立以 PERMA 模型为理论主线的研究方向,设定每月关键节点任务(如 3 月完成理论学习、4 月形成指标框架草案等)。
理论学习与开题研讨
3月举行开题启动会暨 PERMA 模型专题学习会,通过文献精读与案例分析,深入探讨 PERMA 模型与积极共育模式的内在关联。例如,积极情绪对应亲子阅读中的情感共鸣,关系维度映射家园沟通的黏性,成就维度可体现幼儿阅读能力的阶段性提升。结合理论学习成果,初步梳理评价体系的核心维度,形成《子课题四研究实施方案》与《PERMA 模型理论学习笔记》,为后续指标构建奠定理论基础。
㈡指标构建阶段(4 月):理论转化与专家指导
分组研讨与指标初建
4月以 PERMA 模型为核心,组织课题组成员分组开展评价指标设计研讨。围绕 “家长 - 幼儿阅读互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”“家园共育关系黏性”“阅读活动意义感知” 等维度,结合幼儿园实际阅读活动案例(如亲子共读打卡、绘本剧表演等),初步拟定 20 项具体指标(如 “家长每周亲子阅读时长≥3 次”“幼儿在阅读中主动提问频率”“家园对阅读目标的共识度” 等)。
专家咨询与框架优化
邀请幼教专家肖广艳对指标体系进行指导,重点审视指标与 PERMA 理论的契合度及实践可行性。专家建议:①增加 “幼儿阅读投入的行为观察指标”(如翻书专注时长、复述故事完整度);②细化 “家园关系” 维度,区分教师主导沟通与家长主动反馈的权重;③避免指标过度量化,保留质性评价空间(如开放式家长访谈问题)。根据建议修订形成《基于 PERMA 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草案》,并整理《肖广艳专家指导记录》,明确后续试点方向。
㈢试点验证阶段(5 月):工具开发与数据采集
班级试点与指标检验
5月选取小(1)班、中(2)班开展指标试点,通过观察法记录幼儿阅读活动中的投入度(如集体阅读时的眼神追随、小组讨论参与度),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家长对共育关系的反馈(如 “您是否清楚本月班级阅读主题?”“与教师沟通阅读问题的频率”)。试点发现:①部分量化指标(如 “每日亲子阅读时长”)存在家长填报敷衍现象;②幼儿投入度的观察记录缺乏统一标准,导致数据信度不足。
工具设计与迭代
基于试点需求,设计《幼儿阅读投入观察记录表》《家长共育关系问卷》《阅读活动意义感知访谈提纲》等工具初稿。例如,观察记录表从 “注意力集中度”“材料操作能力”“同伴互动质量” 3 个维度设计 10 级量表;问卷采用 Likert5 级评分法,测量家长对共育活动的满意度。同时,针对数据采集难点(如幼儿行为的动态捕捉),计划引入视频录制与行为编码分析技术,提升数据客观性。
㈣总结优化阶段(6 月):成果整合与未来规划
数据整理与工具优化
6月整合试点数据,运用 SPSS 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,发现 “积极情绪” 维度 Cronbach’s α 系数为 0.82,“关系” 维度为 0.75,整体结构效度良好,但 “成就” 维度部分指标区分度不足(如 “幼儿能复述简单故事” 在不同年龄班差异不显著)。据此调整指标:①将 “成就” 维度细分为小班 “语言模仿能力”、大班 “批判性思维表现”;②增加 “家园共育活动参与率” 等过程性指标。最终形成《幼儿园全阅读积极共育评价工具集(试行)》,包含观察量表、问卷、访谈提纲共 8 份工具。
学期总结与未来展望
撰写《2024-2025 学年下学期子课题四阶段小结》,系统梳理研究成果:①构建了以 PERMA 为核心的 “5 维度 25 项指标” 评价框架;②开发了适配不同年龄段的评价工具集;③发现家园共育中 “家长教育理念差异”“教师评价能力不足” 等问题。针对现存问题,计划下学期重点开展:①评价工具的全园推广与跨班级对比研究;②组织教师参与 “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” 专项培训;③设计家长工作坊,提升共育理念共识度。
三、研究成果与创新价值
㈠理论成果:PERMA 模型的本土化应用
本研究首次将积极心理学的 PERMA 模型引入幼儿全阅读共育评价领域,通过 “理论解构 — 指标转化 — 实践验证” 的路径,证明该模型可有效映射家园共育中的核心要素。例如,“投入” 维度与幼儿阅读习惯养成直接相关,“意义” 维度可通过阅读主题的选择与延伸活动体现,为同类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理论应用范式。
㈡实践成果:可复制的评价工具体系
开发的《评价工具集》包含量化与质性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,如针对小班幼儿的 “绘本色彩偏好贴纸记录法”、针对大班的 “阅读成长档案袋”,兼顾年龄特点与操作便利性。试点班级数据显示,使用该工具后,家长亲子阅读计划制定率从 45% 提升至 78%,教师对幼儿阅读发展的个性化指导频次增加 60%,初步验证了工具的实践价值。
㈢创新点:动态评价与家园协同机制
突破传统静态评价模式,建立 “月度观察 — 季度反馈 — 学期总结” 的动态跟踪机制。通过《家园共育评价反馈单》,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阅读发展数据(如 “本月主动分享绘本次数:3 次”),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(如 “推荐情绪管理类绘本《我的情绪小怪兽》”),形成 “评价 — 反馈 — 改进” 的闭环,真正实现家园教育同频共振。
四、问题反思与改进方向
㈠现存问题
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不足:试点阶段仅覆盖 2 个班级,样本量较小;幼儿阅读行为的观察受教师主观经验影响较大,缺乏客观量化工具(如眼动仪、行为分析软件)。
家园共育的参与差异: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,对问卷填写、访谈配合度较低,导致 “家长视角” 数据存在样本偏差;祖辈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工具设计的 “现代共育理念” 存在一定冲突。
评价结果的应用深度:当前评价主要用于过程性记录,尚未与幼儿园课程调整、家长培训方案制定形成有效联动,评价的导向性功能有待挖掘。
㈡改进策略
技术赋能数据采集:申请专项经费引入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系统,通过 AI 视频分析自动记录幼儿阅读中的专注时长、肢体语言等指标;开发家长端 APP,以游戏化打卡形式提升数据采集的趣味性与持续性。
分层推进家园共育:针对不同家长群体(如上班族父母、祖辈家长)设计差异化参与方案,例如为祖辈家长开设 “简易绘本共读技巧” 工作坊,降低参与门槛;建立 “家长志愿者” 激励机制,通过积分兑换阅读资源等方式提升主动性。
构建评价 - 改进联动机制:下学期将评价结果与班级阅读课程优化相结合,例如根据 “幼儿对科普类绘本兴趣度低” 的反馈,调整绘本投放比例;针对 “家园阅读目标分歧较大” 的班级,开展定制化共育主题研讨,真正让评价成为推动教育实践的 “指挥棒”。
五、结语
本学期子课题四围绕 “评价体系构建” 这一核心任务,历经理论学习、指标设计、试点验证与工具优化等阶段,初步形成了基于 PERMA 模型的幼儿全阅读积极共育评价框架与工具集。研究过程中,课题组成员通过跨学科理论融合、专家指导与实践迭代,既积累了评价研究的方法论经验,也深刻认识到家园共育评价的复杂性与动态性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秉持 “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” 的理念,扩大研究样本,深化评价结果应用,为构建科学、高效的幼儿全阅读积极共育模式提供更坚实的支持,助力幼儿在阅读中实现全面、可持续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