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学习档案(2024~2025第二学期)

作者: 时间:2025-06-20 点击数:

课题资料四:

学习档案

教师:夏清云

课题名称

幼儿全阅读中积极共育模式的评价体系研究

内容

基于家园协同视角的阅读能力发展评估路径

时间

2025.6

形式

线上
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

1. 背景

幼儿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,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强调“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促进幼儿阅读兴趣与习惯养成”。“积极共育模式”指家庭与幼儿园通过目标协同、策略互补、资源共享,形成幼儿阅读发展的支持系统,但当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衡量其效果。

2. 意义

理论层面:构建融合“阅读素养”与“家园互动”的评价框架,丰富幼儿阅读教育理论。

实践层面:为幼儿园、家庭提供可操作的评估工具,提升共育实效性,促进幼儿全阅读能力(语言、认知、情感、社会交往)全面发展。

二、核心概念界定

1. 幼儿全阅读:

以绘本、故事、生活情境阅读为载体,涵盖“读、听、说、演、创”多元形式,注重阅读兴趣、习惯、思维与表达的整合发展。

2. 积极共育模式:

家庭与幼儿园通过定期互动(如亲子共读指导、阅读主题活动)、资源共享(如阅读书单、线上平台)、目标共通(如每月阅读计划),形成双向驱动的阅读支持体系。

3. 评价体系:

基于幼儿阅读发展规律与家园协同特征,建立包含“幼儿阅读能力”“家庭参与质量”“家园互动效能”的三维评估指标,结合量化数据与质性观察。

三、研究目标与内容

1. 研究目标

构建幼儿全阅读积极共育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;

开发适用于家园协同场景的评估工具(如观察量表、家长问卷、成长档案);

验证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科学性与适用性。

2. 研究内容

维度一:幼儿阅读能力评价

指标:阅读兴趣(主动阅读频率、图书选择偏好)、阅读理解(故事复述、问题回答)、阅读表达(图画创编、故事讲述)、阅读习惯(翻书方法、专注时长)。

维度二:家庭参与质量评价


指标:亲子共读频率、家长指导策略(提问技巧、情感互动)、家庭阅读环境(藏书量、阅读角创设)、家长教育理念(对阅读价值的认知)。

维度三:家园互动效能评价

指标:幼儿园阅读活动设计(主题性、层次性)、家园沟通频率(家长会、阅读反馈单)、共育策略一致性(如幼儿园绘本与家庭延伸活动的衔接)。

四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

1. 研究方法

文献研究法:梳理国内外幼儿阅读评价、家园共育相关理论(如PIRLS儿童阅读评估、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)。

德尔菲法:邀请幼教专家、一线教师、家长代表对评价指标进行多轮修正,确定权重。

行动研究法:选取3-6岁不同年龄段班级作为试点,实施评价体系,通过“计划—行动—观察—反思”循环优化指标。

混合研究法:量化数据(如幼儿阅读能力前后测对比)与质性分析(家长访谈、阅读活动录像观察)结合。

2. 技术路线

理论梳理 → 指标初建 → 专家咨询 → 工具开发 → 实践验证 → 修正完善 → 形成体系  

五、创新点与预期成果

1. 创新点

突破单一“幼儿能力评估”框架,纳入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效能评价;

开发“动态成长档案”,记录幼儿阅读发展轨迹与家园共育过程性数据。

2. 预期成果

发表1-2篇相关学术论文;

形成《幼儿全阅读积极共育评价手册》(含评估工具、案例集);提炼可推广的家园协同阅读指导策略,提升幼儿阅读素养与共育质量。

六、研究保障与应用展望

保障:联合区域内3-5所幼儿园建立研究共同体,确保样本多样性;邀请高校专家提供方法论指导。

应用:评价体系可作为幼儿园阅读课程质量监测工具、家长育儿指导参考,助力构建“园-家-社区”三位一体的早期阅读生态。

延伸思考方向

1.结合数字化工具(如阅读APP使用时长、线上打卡数据)拓展评价维。;

2.关注特殊儿童(如语言发展迟缓幼儿)在共育模式中的阅读支持与评估差异。

3.长期追踪评价体系对幼儿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影响,验证其长效性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主办单位: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